4月3周2日:墮胎日記 / 4 Months, 3 Weeks & 2 Day

4 Months, 3 Weeks & 2 Day  




片名:4月3周2日:墮胎日記 / 4 Months, 3 Weeks & 2 Day
年份:2007
導演:Cristian Mungiu
演員:Anamaria Marinca, Laura Vasiliu

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的法令,藉以舒緩人口不斷膨漲的問題。在世界的另一角落,中國的友邦羅馬尼亞有一條與計劃生育恰好相反的法令正在實行中,這法令名為「1966年法令」﹝The 1966 Decree﹞。此法令規定只有40歲或以上,或已有4名子女的婦女才可以取得避孕工具或接受墮胎手術,否則便屬違法;25歲以上的男女,不論是已婚或末婚,如果仍膝下無兒,便需要繳交額外稅款;生育10名子女的母親,更會被封為「英雄母親」,並會獲頒發獎章、獲贈送汽車及享有免費乘坐交通工具的福利。不過,這一法令卻赤裸裸地剝奪女性的生育權利,更引伸出不少悲劇的發生。

《4月3周2日:墮胎日記》﹝4 Months, 3 Weeks & 2 Days﹞是羅馬尼亞新進導演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的親耳聽聞,故事講述女大學生Gabriela意外懷孕,在他懷著骨肉4月3周2日的那一天,與她情同姊妹的好友Otilia如何為她籌劃必須在當日進行的墮胎手術。

電影以女主角Otilia為中心,從她如何為好姊妹張羅墮胎所需物資,繼而四處奔走,應付酒店服務員的疑問,與無良醫生交涉及被迫向他作性服務,忍受男友及其家人的冷待與忽視,到最後更要親手棄置嬰屍,導演採用簡約寫實的手法,加上片中不少長鏡頭及手搖鏡,令影片看起來格外真實與緊湊。

從影片中主角與好友、醫生、男友及其家人的關係,可感受到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著疏離、欺騙、背叛與虛飾。事件的始作佣者Gabriela,一直利用著其「好姊妹」的友情,無視她在整件事上為她作出的犧牲,最後還厚顏地要求她處理嬰屍;男友方面則只有怪責,並沒有真正關心主角心緒不寧之因;在社會上地位尊崇的醫生,竟以性服務作為進行墮胎手術的條件,凡此種種,都是導演想反映出的社會現實。值得一題的是影片的結尾,畫面是主角與好友在酒店的餐廳內相對無言地對坐著,最後主角以一茫然的眼神望向鏡頭作結,這一畫面張力無限,令筆者不禁想起杜魯福﹝Francois Truffaut﹞的經典作品《四百擊》﹝400 Blows﹞的結尾,確有一種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導演並不打算透過影片表達任何有關道德﹝墮胎的爭議﹞或政治社會﹝共產與極權主義﹞的意見,他只是純粹地引領著觀眾感受那個時代羅馬尼亞人民的生活與思想。那些道德與政治議題,並沒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影片正好留下一些空間給觀者思考。

影片於2007年的康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勇奪最高榮譽金棕櫚獎,而導演克里斯汀穆基更獲羅馬尼亞總統授予國家最高榮譽「羅馬尼亞之星」勳章。

arrow
arrow

    Gary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