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電影初探」@ 香港亞洲電影節
“Exploring North Korean Cinema” @ 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

N. Korea 1  

N. Korea 2     

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特別安排一個「北韓電影初探」(Exploring North Korean Cinema)的環節,放映了四部具代表性的北韓電影,分別為《賣花姑娘/The Flower Girl》(1972)、《春香傳/The Tale of Chun Hyang》(1980)、《吊鐘花/A Bellflower》(1987)及《一個女學生的日記/A Schoolgirl's Diary》(2007)。在北韓這個封閉的極權國家,電影往往皆為國家服務的一種手段,從以上四部電影觀之,除了《春香傳》是一部純粹改篇自韓國一個家傳戶曉的愛情故事外,其餘三部都有濃烈的主旋律味道。假若再深入去看,此三部分別攝於1972年、1987年和2007年的電影,其所宣揚的訊息往往反映了北韓三個年代的政治環境。

FlowerGirl2  
《賣花姑娘/The Flower Girl》(1972)

ChunHyang1  
《春香傳/The Tale of Chun Hyang》(1980)

Bellflower2  
《吊鐘花/A Bellflower》(1987)

Schoolgirls2  
《一個女學生的日記/A Schoolgirl's Diary》(2007)

《賣花姑娘》攝於1972年,那年代被認為是北韓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全盛期,但對外仍與美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關係緊張。當時北韓的電影工業由熱愛電影的金正日(Kim Jong-il)所領導,令該國電影工業得到很大的重視。《賣花姑娘》是當年的巨作,影片中的主角賣花姑娘命運坎坷,母親體弱多病,妹妹失明,哥哥又身陷牢獄,她一家受盡日本人及為其做事的地主欺壓,悲劇一件接一件發生,故事極盡煽情之能事。不過,片尾筆鋒向主旋律一轉,在最危難的關頭殺出偉大的救星人民革命軍,革命味道甚為強烈。影片除了在北韓大熱外,還紅遍當年文革中受極左思想影響的中國。



踏入八十年代,東亞一些依附美國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在經濟上有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與北韓同種的南韓,更是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相反,北韓的情況則相形見絀,電影《吊鐘花》也因應此情況而調節了其主旋律。影片講述一對在鄉村青梅竹馬的小情人,男方嫌棄鄉村的落後而到城市闖天下,但女方卻決意留在鄉村為家鄉建設。多年後,一事無成的男方與兒子重回故鄉,得悉其初戀情人已不幸離世,再加上看見發展得頭頭是道的故鄉,內心悔不當初。從故事內容上後,影片無非要借男女主角的故鄉比喻為北韓,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一定會比所謂「外面的世界」更美好。



踏入世紀之交,北韓在國際上有日益孤立之勢,在這情況下,北韓政府積極發展國防工業。1998年,北韓宣佈成功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光明一號」,2006年更首次進行核試。拍攝於2007年的《一個女學生的日記》,很明顯也符合北韓的路線。影片講述秀蓮與祖母、母親和妹妹一起生活在一間簡陋的小屋,父親是一個科學家,因需進行科研而很少回家。秀蓮對父親在工作上的付出與回報不相稱而深感不滿,更萌生一種看不起父親的心態,並非常抗拒修讀有關科學的專業。及後,父親的研究終獲得成果,這令秀蓮明白不應該只考慮個人的利益,一切要以國家利益為大前題,必要時更要為國家作出犧牲。影片中秀蓮的父親是一個出色的科學家,更處處流露科學對國家的重要性,這與北韓當代對科學、國防工業的重視有關。



撇開影片背後的意識形態不談,北韓電影整體上真的不俗,無論是拍攝手法或演員的表現皆有一定的水準。這次有機會觀看這個神秘國家的電影,確是令我大開眼界。

arrow
arrow

    Gary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