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三四郎
Sugata Sanshiro

姿三四郎 1  

片名:姿三四郎/Sugata Sanshiro
年份:1943
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
演出:藤田進(Susumu Fujita)、大河內傳次郎(Denjiro Okochi)、月形龍之介(Ryunosuke Tsukigata)、轟夕起子(Yukiko Todoroki)

明治時期,滿懷壯志的姿三四郎(藤田進/Susumu Fujita)拜了門馬三郎(小杉義男/Yoshio Kosugi)為師,希望練成一身好武藝,誰知入門的第一天便要跟隨他們暗算修道館的主持矢野正五郎(大河內傳次郎/Denjiro Okochi),此時矢野所倡的柔道,與門馬一方的傳統柔術門派發生了矛盾。但是,武藝高強的矢野不費吹灰之力便將門馬等人技術性擊倒,看在眼裡的三四郎對矢野敬佩萬分,於是便主動拜了矢野為師。隨著矢野的悉心教導,三四郎的柔道造詣大大提升,並由一個只重視武力,變成一個注重武德的人。但另一方面,柔道與柔術之爭漸趨白熱化,這時有一厲害對手出現,他便是檜垣源之助(月形龍之介/Ryunosuke Tsukigata)……

《姿三四郎》是黑澤明第一部執導的作品。拍攝這部電影之前,黑澤已經是山本嘉次郎一組內的第一導演副手,亦曾籌劃多個拍攝計劃,可惜一一被由軍部控制的內務省所轄下的審查部門禁制,原因是其作品不符合國情所需,更重要的是他與審查官員的關係欠佳。而《姿三四郎》在審查時亦免不了遭到為難,幸得小津安二郎在審查會內出言相助,此片才得以通過。根據唐納瑞奇(Donald Richie)所指,此片能被通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此片沒有以往其拍攝計劃那種西化的內容,是非常日本式的,政治非常正確。

《姿三四郎》片中的柔道宗師矢野正五郎是以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為藍本。嘉納治五郎生於1860年,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畢業。他曾隨「天神真揚流」的福田八氏之助、磯正智氏及「起倒流」的飯久保恆氏為師。嘉納治五郎盡得「天神真揚流」及「起倒流」的真傳,並研究其他流派,最後將之集大成及進行革命性的改革,以「律己」及「修身」為宗旨,於1882年﹝明治15年﹞建立「日本講道館文化會」﹝後稱「講道館」﹞,成為柔道的一代宗師。

此片與一般的武術電影強調勇武精神及武術技藝有很大的不同,這部電影所重視的是對武者的教育。正如片中的矢野所說,如果將武藝或武器授給一個完全沒有武德的人是相當危險的事。所以,柔道的精神並不是爭取技藝有多高,而是要責成律己修身之道。片中的兩個主要角色,姿三四郎及檜垣源之助,兩者的關係是微妙的。作為惡棍的檜垣,只追求武藝高低,自負但沒有方向。然而,檜垣正是三四郎的另一重自我,經常在「武藝」與「武德」之間掙扎,不過三四郎最終都能覺悟。

片中有數處地方甚具哲理色彩與寓意。其中有一幕,講述三四郎因到處與人結怨打架,被矢野斥責後隻身跳入蓮花池示威,並在池內泡了一整晚,直到天亮的時候,一朵蓮花在三四郎眼前燦爛地開著,而他亦因此悟到了重要的道理,於是便立刻爬回岸上向矢野道歉。根據唐納瑞奇所述,水有一種於基督教教義來說受洗的意思,即受浸過後,便是新造的人。而三四郎自蓮花池上來後,象徵他已與昨日好勇鬥狼的三四郎告別,從而認識到人的價值不能僅以強弱而定的道理。此外,三四郎的木屐也別有一番寓意。唐納瑞奇認為,三四郎在片中除下木屐給矢野拉車一幕,有一種將自己放下並交托予另一人的意思。

片中最令人稱頌的地方,可說是那五場柔道比賽的場面。那五場柔道比賽,都經過精密的編排及運用了不同的拍攝手法,務求令五場比賽都各自有不同的特色。特別是最後一場三四郎與檜垣於右京原的決鬥,透過自然環境與聲音所製造出來的靜極、壯麗與不安的氛圍,接著是那突發的動作場面,直至現在,這一幕都被譽為電影史上的經典。

電影上映後,深受觀眾歡迎。根據佐藤忠男所說,這部電影在少年當中極受歡迎,主角藤田進也一躍成為少年心目中的英雄。與黑澤明同期,來自松竹的木下惠介也於這一年完成他的第一部作品《熱鬧的港口》,此片同樣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岩崎昶指出,《姿三四郎》與《熱鬧的港口》之所以能取得不尋常的成功,是因為這兩部電影滿足了當時深受戰爭痛苦感到壓抑的群眾心理上的需要。

由於電影的成功,東寶隨即要求黑澤明拍攝續集,但他始終不感興趣,在半推半就下只能答應拍攝,而該片最後的成績也不甚理想。

姿三四郎 2  

參考資料:
1.唐納瑞奇著,曹永洋譯:《黑澤明的世界》﹝台北:志文,1993﹞
2.史蒂芬‧普林斯著,刁筱華譯:《武者的影踪》﹝台北:萬象,1995﹞
3.佐藤忠男著,李克世、榮蓮譯:《黑澤明的世界》﹝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
4.岩崎昶著,鍾理譯:《日本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5.Richie, Donald, ‘The Films of Akira Kurosawa’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arrow
arrow

    Gary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