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東西》映後分享
Sharing Session of 'Yesi: Boundaryless'


2016.01.12 東西 00.jpg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日期:2016年1月12日
嘉賓:黃勁輝(導演)、黃淑嫻、梅卓燕、阮智謙、黃惠霞



那夜被熱哄全城的「毛記電視第一屆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 」洗版,節目精準地捉緊大眾對現狀不滿又懷緬過去的情緒,將怨氣化為笑聲。但是,在笑聲之後又如何呢?

在直播「分獎典禮」的同一時間,我觀看了一部關於香港作家也斯的紀錄片和相關座談會。期間,與會嘉賓都不禁感觸哽咽,他(她)們流淚的原因除了是緬懷早逝的也斯先生外,相信有部分原因是來自香港很多人都漠視他們的存在。

導演黃勁輝在座談會中也有感而發,分享拍攝這部電影過程中的艱辛(導演同期也為殿堂作家劉以鬯拍攝另一部同系列的紀錄片《1918》),如何在被人睇死的情況下一步一步走來,為香港的瑰寶留下珍貴的紀錄和應得的尊重,也為我們的後輩作了傳承不要忘本的作用,功德無量。

另一樣令人難過搥心的是電影之所以能完成很大程度有賴台灣方面的主催和資金,這其實是很大的諷刺。事實上,過去有不少在國際上打響名堂的香港精英,在香港本土卻被大眾不聞不問。

很討厭一些香港人常說香港地沒有人材、青黃不接、香港已死等洩氣說話,但卻沒有反思自己有沒有真正了解和支持本地的作品。以電影作例子,不少人都是抱著外國月光特別圓的偏見,對香港電影不屑一顧,有免費飛都嫌三嫌四,甚至是未看先判的態度,當然電影若拍得差應該要批評,但眼看不少是在缺乏論據下為批評而批評,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批評很易,但傷人可能是一世」。

重看那「分獎典禮」,最令我感動的是河國榮得獎的環節,他在香港默默耕耘,30多年前他因仰慕香港文化而從澳洲祖家買了一張單程機票來香港打拼。30年來,大部分時間都被人當nobody,到去年才真正被人重視,河國榮在得獎感言中說香港人對他很好,其實香港人受之有愧。河國榮30年前是因仰慕香港文化而來,但現在卻有不少「香港人」想將真正香港文化去之而後快,很諷刺。

除了河國榮外,香港還有不少正在默默耕耘的有心人,大家看畢那「分獎典禮」後,在嘻笑怒罵之餘,更重要是反問自己為這個城市做了多少,最直接就是給這群默默耕耘的有心人一點實質的支持和鼓勵。

香港不會死,只要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2016.01.12 東西 01.jpg

2016.01.12 東西 02.jpg

2016.01.12 東西 03.jpg

2016.01.12 東西 04.jpg

2016.01.12 東西 05.jpg

2016.01.12 東西 06.jpg

2016.01.12 東西 07.jpg

arrow
arrow

    Gary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