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九四二/1942

1942  

片名:一九四二/1942
年份:2012
導演:馮小剛(Feng Xiaogang)
演員:張國立(Zhang Guoli)、陳道明(Chen Daoming)、徐帆(Xu Fan)、Adrien Brody、Tim Robbins


****請按此看看《一九四二》映後分享會的照片



電影《一九四二》改篇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是馮小剛籌備近二十年的電影。影片透過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悲劇以呈現中華民族的個性,是一部值得每個中國人反思的電影。

電影的背景是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的河南,當時的河南正遭逢大旱災,大批災民被迫離開家園而四處流離。與此同時,國民軍正專注豫北的戰線,在物資短缺下仍繼續向水深火熱的河南政府徵收軍糧。及後,國民軍因無力救災,心生一計將這包袱留給日軍,但日軍亦洞悉國軍的意圖而沒有完全佔領河南,這時的河南災民便成了無主孤魂,一面捱著飢餓,另一面更要面對日軍的空襲。

這一場發生在河南的飢荒,據統計有三百多萬人死亡。但單單一場天災就造成這麼多人犧牲,當中是否牽涉其他原因?這正好是電影要探討的問題。影片主要分開三條主線敘事,第一是從災民的角度看,將他們流離間的悲慘遭遇呈現觀眾眼前;第二是從執政者的角度看,以道出在上位者在救災與戰爭之間的取捨;第三是從美國記者白修德的角度看,他代表著真相與人道主義這普世價值。三條主線互有關連,而影片亦有條不紊地將悲劇的前因後果向觀眾展示。在觀影過程中,觀眾會為災民備受日軍的突然攻擊而擔心,會為一幕幕的賣妻賣女、活活餓死、野狗食人屍等慘絕人寰的畫面而揪心,但最為人痛恨的,是直接將悲劇推向高峰的「人禍」。

從影片中,我們可發現當時的國民政府並不是以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他們將一切注意力放在抗日的戰線上,甚至向處在水深火熱的河南人民徵收軍糧。更甚者,他們竟不惜以自己的同胞為籌碼,將整個河南拱手相讓給日軍以圖拖累他們。另一方面,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問題也是促成悲劇的主因,地方政府為保其位或揣測上意而虛報災情,令災情未能及時控制,諷刺的是最後竟要靠一個外國記者才能將真相直達中央,雖然政府最後都撥款賑災,但其主要原因是害怕外國傳媒報道而影響面子。不過,最為人髮指的是不少用來賑災的款項竟被地方官中飽私囊,更有不少商人趁著這次飢荒從中謀利和販賣人口,凡此種種都令人看得咬牙切齒。

從以上種種,不難令人與現在的中國對號入座。每逢有天災發生,虛報災情、挪用救濟金等事時有所聞,而中央為了維穩也會非常配合地演一場風光的面子show。不過,問題徵結不完全在於政府,而是在於千千萬萬樂意活在謊言中的人民。而造成以上「民族性格」的原因,可歸咎於中國人本身的劣根性。這劣根性包括奴性、自私、短視、不團結、麻木殘忍、欺善怕惡...... 因為這些劣根性,片中的災民會對無情的政府逆來順受;因為這些劣根性,片中的政商可為各自的利益而罔顧災民的安危;因為這些劣根性,片中的災民可背棄民族大義而為敵軍賣命。或許有人會反駁在那種危急存亡的時刻,不論任何民族皆會為求生存而放棄道德,因為這是人性的一部分。這某程度或許是對,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人往往能將這種劣根性發揮到最高點。例如早年的反右和文革,完全將一切道德拋諸腦後,將人性的黑暗面發揮到極致。就算近年中國社會富庶了,但人的道德觀念仍裹足不前,社會上仍不時發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例如毒奶粉、地溝油、豆腐渣工程等,這些罔顧道德置人命於不顧的行為,在中國的社會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一點很值得中國人反思。

這部電影一反馮小剛作品過去招牌式的輕鬆幽默,也沒有《唐山大地震》式的煽情,此片感覺平實得來瀰漫著非常沉重的氣氛,敘事手法有條不紊,令觀眾在痛心之餘也能對中國這民族作出深刻的反思。影片的確非常沉重,也有不少人因此而對此片避之則吉,但若果每個人都不去面對民族的問題和過去曾經歷過的苦難,這個民族可說是沒有希望可言。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Gary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