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合伙人(海闊天空)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片名:中國合伙人(海闊天空)/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年份:2013
導演:陳可辛(Peter Chan)
演出:黃曉明(Huang Xiaoming)、鄧超(Deng Chao)、佟大為(Tong Dawei)



自《三更》(Three)後,陳可辛主力在內地發展電影事業,期間的作品諸如《如果愛》(Perhaps Love)、《投名狀》(The Warlords)和《武俠》(Dragon)都與他之前的類型截然不同。或者從另一角度看,以上電影可算是陳可辛為揣摩內地市場的試金石,所以在題材上偏重內地觀眾的「大片」口味而放下其招牌的小品式細膩風格。經過之前數部的歷練,其最新作品《中國合伙人》(American Dreams In China)給人的感覺是比前聰明及手到拿來,除能接上內地的地氣外,更可感受得到那久違的陳氏小品式細膩風格。不過,筆者對此片卻有很大的保留。

影片講述三位在大學認識的好友如何追尋夢想,經歷夢想的破滅和友情的考驗,最後成就一番事業。影片充滿勵志色彩,氣奏明快,夾著小情小趣的輕鬆幽默,令影片有份活潑的感覺。若影片只是單純講一個勵志故事,此片在手法上是出色的,但導演的野心卻不只於此,他希望藉著這部影片,透過主角們一代企業家的發跡故事,側寫這三十多年的時代變遷。可惜的是,導演講述這個大時代時,卻避開了兩個影響當代中國人最深的兩件事﹣文革和六四。

發生於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傷害可謂史無前例。文革不只為中國社會帶來極大的傷害,還深深扭曲中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對成長於這時期的一代中國人的影響可用災難性來形容。片中主角出生於這場十年浩刧的初期,他們的成長深受文革時期的扭曲思想影響很深,間接影響他們日後的價值觀。

經歷過十年文革的傷害,中國在崩潰的邊緣中不得不在經濟上作出重大改革,開放改革政策也應運而生,而社會也瀰漫著一片開放自由的氛圍,一些過往是禁忌的東西也可暢所欲言,電影中三位主角就是在這期間相識。可是,這短短十年的自由原來是另一模式的「陽謀」,自八九年六月四日的天安門事件後,中國人對追求民主、自由等精神文明和價值觀遭受到嚴重的挫折,自此以後,上至政府,下至一般老百姓,一切皆向錢看,對所謂道德與普世價值不屑一顧,對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創傷。

電影既然想描畫這三十多年來的時代變遷,怎可不對文革和六四著墨?特別是六四,對近二十年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導演說片中代表浪漫派的王陽(佟大為/Tong Dawei)剪去長髮一幕已暗喻了六四,但給筆者的感覺卻是有點兒「走精面」。明白導演對有關事件避重就輕的原因,但若要真實地反映這個時代,文革和六四是不能就此輕輕帶過,當然手法上就要考考導演的功力與勇氣。

筆者對影片的最大保留,是片末「土鱉」成東青(黃曉明/Huang Xiaoming
)在美國慷慨陳詞一幕。在那一幕,成東青為其公司涉嫌侵權辯護,他一方面承認侵權,另一方面以中國的龐大市場利益威迫利誘,並從中奚落美國人的不識時務與一承不變,也暗自對自己的變通(其實是鑽空子)而沾沾自喜,這是那一門子的價值觀?這是所謂的「中國特色」?這一幕我絲毫沒有被成東青的慷慨陳詞所感動,我反而不禁想起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早前對中國人其中一點看法﹣「動輒批判外界,卻很少反思自己」。成東青這番偉論,就像早前不少內地人批評香港的奶粉限購令的心態同出一徹。他們將金錢與權力作為絕對價值。對,他們很富有,但卻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以德服人」這句中國先賢的至理明言,在現今的中國只是一句被人恥笑的廢話。不過,更值得深思的是,既然這個國家那麼「國富兵強」,為何仍有那麼多人嚮往出國?那麼多高幹富豪申請外國國籍?是否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信心?還是有其他原因?這點是電影沒有著墨但卻很值得大家深思的地方。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Gary W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