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日.晴》、《亂世備忘》映後分享 @ 香港獨立電影節
Sharing Session of ‘A SUNNY DAY’ & ‘YELLOWING’ @ HKIndieFF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 CINEMA
日期:2016年2月4日
主持:蔡嘉儀
嘉賓:應亮(《九月二十八日.晴》導演)、陳梓桓(《亂世備忘》導演)
《九月二十八日.晴》
《亂世備忘》
關於年多前的雨傘運動,近來開始有不少與此議題相關的電影出現,昨晚觀看的《九月二十八日.晴》(A SUNNY DAY)和《亂世備忘》(YELLOWING)必定是其中兩部最重要的作品。
應亮執導的劇情片《九月二十八日.晴》,影片用了另一個角度去觸及雨傘運動這個課題,藉著女兒(彭珮嵐)在「九二八」當日探望將要搬進長者之家的老父(張同祖),反思運動在熱血之下往往被忽略和傷害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與至親的關係和與之延伸的世代矛盾。電影筆觸輕淡,在社會與家庭無力的困局中瀰漫著溫暖,結尾父親對女兒輕輕的一句更是窩心。電影在那個晴朗但悸動的九月二十八日出發,輕輕一筆,但內藏強大的感染力。
陳梓桓執導的紀錄片《亂世備忘》,以導演在「九二八」前在佔領前線所認識的年輕人作切入點,藉他們各自在運動中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去呈現一個真實和有血有肉的運動紀實和反思。電影的鏡頭極少觸及一群政治明星,而是聚焦在一群在背後默默耕耘和守候、沒有機心堅持信念的參與者身上。站在前線的導演,以攝影機紀錄了前線的點滴,是沒有被過濾的真實情況,那是一幕幕交雜著憤怒、淚水、歡笑、迷失和無力的現實圖像。
電影長達155分鐘,以時序方式分二十個章節紀錄這一場運動,但導演在當中加入了一些別出心裁的攝影和剪接技巧,並以他兒時的Home Video推進影片和帶出一些訊息,這畫龍點精令電影在沉重之餘格外有份趣味性。電影雖以時序方式表達,這種沒有刻意經營的結構反而令影片有份真實感,也令觀眾多一份投入感,在觀影的過程中彷彿與片中的參與者共同分享和經歷著運動的一點一滴,對曾經歷這兩個多月運動的香港人來說,百般滋味在心頭。
電影的結尾是最令我欣賞的地方,那感染力和重新帶出運動的意義,對運動後的香港人,特別是身處這個荒謬已成習慣的時期,更是一個具鞭策意義的備忘。